科學家在太平洋發現5000個新物種,警告採礦風險| 礦業新聞


一項研究已經確定了超過 5,000 種新物種生活在太平洋的深海棲息地,該地區被稱為克拉里昂-克利珀頓區 (CCZ),該海床是未來幾年的採礦目標。

該區域在夏威夷和墨西哥之間延伸約 600 萬平方公里(230 萬平方英里)。

研究人員周四表示,他們已經在該地區發現了 5,578 種物種,其中 92% 是科學界的新物種。

“CCZ 中有 438 種已命名的已知物種,”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深海生態學家 Muriel Rabone 說。 “但是還有 5,142 種未命名的物種具有非正式名稱。”

“這些是尚未被描述的物種,這意味著我們可能知道屬,但無法識別物種。 其實比我想像的要多很多。”

大多數記錄的物種是節肢動物,無脊椎動物,其外骨骼由幾丁質製成,例如蝦、蟹和鱟。 其他是環節動物和線蟲類中的蠕蟲。

科學家們使用了幾十年前開始的對該地區的分類學調查以及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供的數據,後者要求對採礦感興趣的公司收集和共享環境信息。

研究結果表明,“CCZ 代表著重要的未描述的生物多樣性”和“該地區在深層分類學層面的新穎性”,該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

美國-夏威夷地圖

“知識鴻溝”

該地帶幾乎沒有受到陽光照射,但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勘探區。 根據研究,其海底含有鎳、錳、銅、鋅和鈷礦床。

7 月,負責監督“礦產資源相關活動”的政府間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將開始接受希望在海底開采的公司的申請。

9 月,一位礦業高管告訴美國廣播公司新聞,他的公司可以在不損害海床的情況下提取礦物。

“我的意思是,為什麼我們不應該探索新的領域呢? 我們需要把它混合起來,”加拿大公司 The Metals Company 的首席執行官杰拉德·巴倫 (Gerard Barron) 告訴美國廣播公司,該公司正在探索開採 CCZ 的方法。

“問題是,這種影響是什麼? 我們如何減輕這些影響? 與陸上活動的已知影響相比,這又如何呢? 我認為這是社會將不得不面對的決定,”他說。

但研究人員表示,需要進行更多調查以評估如何保護這些生態系統。

“在研究這些獨特的棲息地時,分類學是我們所擁有的最重要的知識空白。 在我們開始了解如何保護這些生態系統之前,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地區生活著什麼,”研究合著者、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優秀研究員阿德里安·格洛弗 (Adrian Glover) 說。

“我們正處於一些可能獲得批准的最大的深海採礦作業的前夕,”他說。 “我們必須與希望開採這些資源的公司合作,以確保以限制其對自然界影響的方式進行任何此類活動。”

“大風險”

根據研究,礦產勘探始於 1960 年代,與加拿大、中國、英國和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公司簽訂了 17 份礦產勘探合同,覆蓋面積達 120 萬平方公里(463,000 平方英里)。

“如果有採礦作業,而我們不知道那裡有什麼物種,那就是一個很大的風險,”Rabone 告訴媒體。

“做基線分類非常重要,找出那裡有哪些物種,這為下一階段創造了基石,然後是生態——什麼是 [species’] 功能性狀? 在生態系統中是否有一個角色,如果它們被開採,就會產生一些奇怪的級聯效應?” 她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