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生產者組織如何使印度的小規模農民受益——全球問題


在曼德拉的甘蔗農場製作粗糖。 印度的小規模農民正在受益於一項計劃,他們能夠實現農場多樣化並通過農民生產者組織獲得支持。 圖片來源:Rina Mukherji/IPS
  • 麗娜·慕克吉 (Rina Mukherji)曼德拉、賈格拉姆和艾哈邁德納加爾,印度)
  • 國際新聞社

在中央邦部落佔多數的 Mandla 區,Katangatola 村只有 2-6 英畝的農場,他們只能在雨季種植小麥、水稻和甘蔗謀生。

“我們的收入取決於市場價格波動和政府採購的少量稻穀和小麥。”

但現在,她們可以利用現有的婦女小額信貸自助團體 (SHG),以高於現行市場價格的價格將產品出售給 Ekgaon Technologies 設立的農民集體。

此外,從甘蔗中提取的風味粗糖等增值產品確保了豐厚的收入。 像 Gangotri 和 Sunitabai 這樣的農民被組織成集群,並接受培訓以形成集體談判,成為農業投入品的購買者和農產品的供應者,因此他們的境況變得更好。

雖然農業是印度的主要就業來源,但農業生產力一直很低。 這是因為農業用地的平均面積小於 2 公頃(4.942 英畝)(根據 2001 年的數據),四分之一的農村土地只有 0.4 公頃(0.988 英畝)。

此外,貧困和文盲使大多數農民難以應用現代科學投入來提高產量。 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問題,不穩定的天氣、反常的降雨和頻繁的風暴對未收割的作物造成了損失。

意識到這一點,印度國家農業和農村發展銀行 (NABARD) 於 2015 年制定了生產者組織促進機構 (POPI) 計劃。這見證了一些農民生產者組織 (FPO) 在 2015 年左右蓬勃發展,農民被引入註冊公司,持有一定數量的股票,每股按名義價格定價。

Ekgaon 及其在曼德拉的使命

自從 Ekgaon Technologies 將其農村婦女聚集在一起並將她們組織成農民生產者組織 (FPO) 以來,曼德拉區曾經是一個單一的作物區,村莊容易遷移,現在面貌煥然一新。 鼓勵購買種子和肥料以在其組織內分發,這些婦女成為小企業家。

傳統上,這裡的農民水稻種植者接受培訓,使用天然有機耕作方法轉向復種。 當地農民現在使用改進的技術和廉價的自製有機肥料,在他們的邊緣農場種植水稻、小麥、扁豆 (Masur)、木豆 (arhar/tur)、綠豆 (mung) 和甘蔗。

Vidhi Patel 是一位寡婦和邊緣農民,擁有一英畝的農場,他告訴 IPS,“我們在一英畝的農場上使用 40 公斤種子來種植水稻,除了尿素支出外,我們花費了 1000 盧比以上。在通過水稻強化系統 (SRI) 方法,我們現在僅使用 25 公斤種子,成本減半。”

Gangotri Chandrol、Sunitabai Chandrol 和 Devki Uikey 不僅學會瞭如何充分利用他們佔地 2-6 英畝的邊緣農場來種植各種傳統作物,例如小麥、水稻、甘蔗豌豆、馬蘇爾(扁豆)、綠豆(綠豆)豆科植物)和小米,但現在已經開始涉足竹芋、亞麻籽、尼日爾籽和萬壽菊等經濟作物,這些作物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同樣,鄰近 Khari 村的 Laxmibai 和 Devki Uikey 在他們佔地 3 英畝的農場中的一英畝種植甘蔗,其餘種植水稻、小麥、萬壽菊和甜菜根。 Devki Uikey 除了作為一名小型企業家經營,向她的 FPO 的其他成員銷售農業投入品外,還與她集體的其他一些成員用甜菜根和萬壽菊為灑紅節(春季)製作有機黃色和栗色。

“我們以每 250 克 40 盧比的價格採購了 25 公斤金盞花,以每公斤 160 盧比的價格採購了 10 公斤甜菜根。 在製作和銷售顏色後,我們為每位會員賺取 2300-2500 盧比,”Devki Uikey 告訴 IPS

除了銷售優質品種的大米,例如 Mandla 原產但其他地方沒有的 Chindi Kapur 和 Jeera Shankar,Ekgaon 還開發了增值產品,例如小米姜葡萄乾營養棒、小米麵條、amla(醋栗)糖果,與(收集的)森林產品一起市場,如藥草、蜂蠟和蜂蜜,在它的 電子商務 平台。

由於甘蔗是該地區的主要作物,而粗糖製造是該地區的重要企業,因此 Ekgaon 開發了生薑和 tulsi(羅勒)風味的粗糖塊來沖泡風味茶。 成為 FPO 的一員還有其他好處。 農民可以很容易地獲得政府資金用於雨水收集器和鑽井。

與銷售綠豆麵粉的 Rajdhani Besan 的合作幫助了種植綠豆的農民,而與 Lays 的合作則見證了白豌豆的全部產品被大量收購用於(Lays)薯片和威化餅。 FPO 還為政府分級和採購小麥,為女農民賺取一小筆錢。

因此,過去每英畝收入約為 50,000 盧比(608 美元)的邊際農民現在每英畝收入很容易達到 300,000 盧比(3647 美元)。 大多數村莊停止了遷移,掃盲水平有所提高。

PRADAN 在 Jhargram 和 Bankura 的舉措

發展行動專業援助 (PRADAN) 還將現有的婦女小額信貸自助團體 (SHG) 轉變為西孟加拉邦資源貧乏、部落佔多數的 Bankura 和 Jhargram 地區的 FPO。

儘管季風降雨充沛,但由於多岩石的地形,水資源短缺是這些水稻種植區的常態。 最近,不穩定的降雨使情況變得更糟,刺激了移民。 為了抵​​禦多變的天氣,Amon Mahila Chashi Producers Company Limited(Amon Women Farmers Producers Company Limited)和其他 FPO 的女性農民股東現在使用自製有機肥種植耐寒的傳統水稻品種。

Sumita Mahato 的家人居住在一個大面積(0.625 英畝)的農場附近,而 Swarnaprabha Mahato 的三大面積(1.875 英畝)農場必須養活一個八口之家,他們告訴 IPS:“化肥成本為每 0.625 盧比 5000 盧比。英畝,而自製有機肥的成本僅為每 bigha 80-90 盧比。”

它幫助他們的產品獲得有機認證,包括 Malliphul、Satthiya(紅米)和 Kalabhat(黑米)等傳統水稻品種,每公斤收入 35 盧比(而使用化學投入種植的水稻每公斤收入 12 盧比) ). 根據州政府對該地區的計劃,作為 FPO 成員使用的雨水收集器也有助於將生產力從每英畝 25-30 公擔提高到每英畝 40-45 公擔。

由於岩石土壤水分有限,這裡不可能進行多種作物種植,農民們在村里種植薑黃作為經濟作物。 在 Jhargram,種植 Sonajhuri(金合歡)和腰果以獲取木材和堅果,而在 Bankura,Kankabati 河沿岸的農場種植西瓜以獲取集體利潤。

傳統上,這些地區的婦女用從叢林中收集的薩爾 (Shorea robusta) 葉子製作盤子。 現在,他們使用成型機為城市市場加工和成型板材,將它們與其他產品一起在 IndiaMart 在線銷售,賺取豐厚的利潤,過上安定的生活。

WOTR 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努力

在馬哈拉施特拉邦 Ahmednagar 區的 Parner taluka(分區),社區主導的 Ankur 農民生產者組織(FPO)在流域信託基金(WOTR)的推動下,由來自 Hiwrekorda、Bhangadevadi 和 Dawalpuri 村莊的 762 名農民股東組成, 擁有 3-15 英畝的農場,他們通過奶牛養殖來增加收入。

作為雨影區,水資源有限的干旱多發地區,這裡的耕作一直靠雨養,大片土地荒蕪。

Ankur 成立後,農民可以利用(馬哈拉施特拉邦)州政府提供的 800 萬盧比,其餘資金用於鋪設 7.5 公里長的管道,從卡盧河引水並填滿一個內襯的農場池塘,並安裝一個水泵-集體利益之家。

這使他們能夠耕種 100 英畝的農田來種植洋蔥、金盞花、菊花和其他農作物以供應市場。 他們靠雨養的單一作物土地也種植兩種作物,並提供額外的水分。

農民們選擇了蚯蚓糞等有機投入物,他們在 FPO 內外準備和銷售,儘管正如農民 Somnath Palwe 和 Chandrakant Gawde 所說,“我們的成員根據喜好使用有機種子和改良種子。”

從種植單一作物 bajra(珍珠粟)、jowar(高粱)和豆類,農民現在種植玉米、綠豆、萬壽菊、菊花和洋蔥,此外還有花椰菜和番茄。 每英畝可耕地的收入從低至 50,000 盧比(61 美元)增長到高達 500,000 盧比(731 美元)。

Ankur 將其產品在線銷售給 Ninjacart 和線下批發市場。 在這兩種情況下,銷售都是直接的,沒有中間商。 農民 Ashok Phalke 告訴我。 “洋蔥過去每公斤 10 盧比,而市場價格是每公斤 12 盧比。 我們將損失每公斤 2 盧比。 現在我們作為一個整體直接在市場上銷售,我們賺得更多。 西紅柿和鮮花也是如此。”

除了提倡有機農業外,FPO 還強調採用自然復種的方法來控制害蟲,例如將馬革與玉米或高粱結合種植。 這會吸引鳥類,而鳥類反過來又有助於自然控制有害害蟲。 鼓勵建立菜園,因為它們可以解決農戶的營養不足問題。

政府鼓勵 FPO

印度政府打算耗資 686.5 億盧比在全印度設立 10,000 個 FPO。 根據該計劃,FPO 將在三年內獲得高達 180 萬盧比的財政援助,每個農民成員都有資格獲得股權贈款和信用擔保設施。 然而,並非所有現有的 FPO 都被納入政府計劃。

由於小米耐寒且不受不穩定天氣模式的影響,政府一直在推動在傳統種植小米的地區種植小米。 但政府“一個地區,一種產品”的格言招致了批評,尤其是來自基層組織的批評,他們認為複種是抵禦冰雹和颶風等自然災害的唯一保證。

IPS 聯合國主席團報告


在 Instagram 上關注 IPS 新聞聯合國局

© Inter Press Service (2023) — 保留所有權利原始出處:國際新聞社



發佈留言